大澳端午龍舟遊涌
年代
開埠至19世紀末
地區
新界離島區大嶼山大澳
活動日期
農曆五月初四及初五
香港非遺清單項目名稱
大澳端午龍舟遊涌
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名稱
大澳端午龍舟遊涌
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名稱
大澳端午龍舟遊涌
歷史沿革
大澳位於香港的西端,廣東珠江出海口的東岸。珠江是華南的一條水路交通大動脈,珠江口曾是產量豐富的漁場,盛產黃花魚及𩼰魚。1970年代以前,大澳曾有五百多艘漁船,人口超過兩萬。 對漁民來說,海洋變幻莫測,危機重重,漁獲更難預計。漁民組成行會團結成員,互相幫助,排解會員間的紛爭。以捕捉黃花魚為主的大尾艇漁民組成「合心堂」,以捕捉𩼰魚為主的扒艇漁民組成「扒艇行」,而收購鮮魚轉銷的漁商則組成「鮮魚行」。 相傳百多年前,大澳出現瘟疫,漁民用龍舟拖着小艇在水道巡遊,小艇上載有從大澳各廟宇接來的神像,藉此潔淨社區,驅除瘟疫。之後,這個當地稱為「龍舟遊涌」的傳統維持到現在。 近年漁業式微,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,即扒艇行、鮮魚行和合心堂在2008年聯合組成「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」,結合多方面的力量,保存這個有百多年歷史的節日慶典。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簡介
每年端午節,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,即扒艇行、鮮魚行和合心堂,均舉辦傳統「龍舟遊涌」宗教活動。三個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著龍舟、拖著神艇,到大澳四間廟宇「接神」,請出代表楊侯、天后、關帝、洪聖的小神像,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,並於翌日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。儀式活動過後,當天下午會把小神像送返各廟宇。這項獨特的祭祀活動已傳承了超過一百年。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活動內容
農曆五月初,各漁業行會成員把19米長的龍舟,由「龍廠」推到水上,並划到船廠維修船身,以準備作遊涌之用,稱為「推龍」。 五月初四,「合心堂」及「鮮魚行」成員划着龍舟、拖着神艇,到大澳四間廟宇「接神」,請出代表楊侯、天后、關帝、洪聖的小神像,接到位於棚屋被稱為「龍躉」的行會基地供奉。 五月初五早上,「扒艇行」成員划着龍舟到楊侯廟後的寶珠潭山邊採集青草,然後將草放進龍的口中,稱為「採青」,行會的長老又以雄雞的血混到白酒裡,然後灑到龍頭、龍尾及船身上,稱為「喝龍」,有辟邪之意。接着,「扒艇行」成員便到各廟宇進行「接神」儀式。 然後,就是「遊涌」,當地人又稱為「遊神」,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,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,也就是焚燒金銀衣紙,棚屋居民也同時朝着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。遊涌完畢後,三條龍舟競渡,娛人娛神。下午,各行會「送神」,把神像送回各廟宇。當天晚上,行會成員聚餐,慶祝端午節,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