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白海豚

中華白海豚。它們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海洋鯨豚類保護動物,但近年來卻飽受煎熬。大橋、穿梭不息的船隻、過度捕撈的漁業、水下爆破、入海污水等,像一個個魔咒,讓它們的生存越發艱難。

中華白海豚呈淡粉紅色時是為了調節體溫,皮下血管會充血。

  • 有「水上大熊貓」之稱

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,有「水上大熊貓」之稱,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鯨目、海豚科、白海豚屬,是僅有的兩種鯨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之一(另一種是白鱀豚),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海洋鯨豚類保護動物。中華白海豚是世界瀕危海洋哺乳動物之一,因數量稀少1988年被列入《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紅皮書》。

該物種最初是在中國水域廣東珠江口被瑞典人彼得·奧斯貝克發現並被命名的。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佈於中國南方近海,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、台灣西部種群、珠江口—香港種群、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。它們並非中國獨有,從中國到澳大利亞再到南非的近海水域都有它們的身影。

  • 調節體溫變粉紅

中華白海豚因背鰭突出,又稱「印度太平洋駝背豚」,不過「駝背」不如它的近親那麼明顯。它們的體色隨年齡而變化。雖然名為白海豚,但幼體幾乎全黑,然後很快退到淡灰色,接著灰色消退,成為灰色斑點或斑塊,成年後,身體主要為白色,背部隨著水溫變化,呈現不同程度的粉紅色,腹部則一直是白色。呈淡粉紅色時是為了調節體溫,皮下血管會充血,因此又稱為「粉紅海豚」。

中華白海豚成年後身體主要為白色

中華白海豚體長為220~250厘米,最長者可達3.2米,雌性可達2.5米,體重約235公斤,最重可達280公斤。它們的身體呈長圓柱形,中部肥碩。長且側扁的吻突是其較為突出的特徵,吻一般不足20厘米,下頜略長於上頜。頭頂呼吸孔呈新月形;眼小,眼眶呈舟形,在水中的視力較差。

中華白海豚無耳廓,只在眼後有一針眼大的小孔,外耳道很細。在船隻較多或養殖業密集的水域,海豚仍能自如穿梭其中,主要是依賴其獨特的聲納系統,靠回聲定位來測定方向。它們的頭前部有一隆起,與聲波的發送有關。

中華白海豚的體色隨年齡而變化

  • 出生率低 存活率只有20%

左右中華白海豚屬胎生哺乳動物,雌性9~10歲性成熟,雄性要晚一年左右。它們全年均可進行交配,妊娠期約11個月,全年都可產仔。每胎一仔,目前未發現有兩仔,出生率低,成活率低。產仔後要經過3年的繁殖間隔期才能再產仔,種群補充周期長。中華白海豚的幼體在第一年內死亡率較高,存活率只有20%左右。剛出生幼仔體長1米左右,體重約20~40公斤,12歲前增長較快,12歲之後增長幅度小,最長壽命為38歲。

 

中華白海豚母子,粉色的為母豚。

中華白海豚喜歡集群活動,主食魚類,雖在不同地區食性有所變化,但都以河口魚類為主。捕食和旅行是其主要活動,捕食高峰多出現在早晨,晚上有次級捕食高峰。它們經常跟隨漁船和捕蝦船捕捉漏網之物。中華白海豚具有長距離洄游能力,有的個體會進入內河追尋食物。